• 中国西南地区 90m Tan DEM-X 高程数据集

    TanDEM-X 90m DEM是德国TanDEM-X任务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获得的全球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2015年完成数据的采集,2016年9月完成全球DEM的制作,其范围覆盖了南北两极之间的所有陆地,精度较高,绝对高程误差约1米。其在地球科学(地质学、冰川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环境研究、土地利用、植被监测、城市和基础设施规划、制图,导航,后勤,危机管理,国防和安全等反面有广泛的应用。

    209 2022-09-30

  • 中国长江上游 300m 欧空局土地覆盖数据(1992-2020)

    该数据集提供了描述陆地表面的地图,分为22个类别,这些类别已经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LCCS)定义。除了土地覆盖(LC)地图外,还制作了四个质量标志,以记录分类和变化检测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连续性,这些土地覆盖图与欧洲空间局(ESA)气候变化倡议(CCI)制作的1990年代至2015年的全球年度LC图系列一致,也可在ESA CCI LC Viewer上获取。为了产生这个数据集,整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IS)从2003年到2012年的全分辨率和低分辨率档案首先被分类成一个独特的10年基线LC图。然后利用(i) 1992-1999年的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时间序列、(ii) 1998-2012年的SPOT-vegetation (SPOT-VGT)时间序列和(iii) 2013年的PROBA-vegetation (PROBA-V)和Sentinel-3 OLCI (S3OLCI)时间序列的变化来反演和更新。 除了气候建模社区之外,该数据集的长期一致性、年度更新和全球范围内的高度专题细节使其在土地核算、森林监测和荒漠化等众多应用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吸引力。

    171 2022-09-24

  • 中国长江上游0.5°*0.625° MERRA-2地表诊断数据集(1980-2022)

    MERRA-2 是 NASA 全球建模和同化办公室 (GMAO) 使用戈达德地球观测系统模型 (GEOS) 版本 5.12.4 制作的卫星时代全球大气再分析的最新版本数据集。随着气象同化的增强,MERRA-2 朝着 GMAO 的地球系统再分析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MERRA-2 是第一个长期的全球再分析,用于同化基于空间的气溶胶观测并代表它们与气候系统中其他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本数据集是MERRA-2中平均时间为每小时的二维数据收集,涵盖了1980年到2022年的时期,空间分辨率为0.5°*0.625°。该集合包含了中国长江上游的地表诊断数据,例如基流通量、地表温度、径流、表层土壤湿度、根区土壤湿度、表层水、根区层水和六层土壤温度等。数据字段使用从 00:30 UTC 开始的一小时中心时间进行时间标记,例如:00:30、01:30、...、23:30 UTC。

    258 2022-09-22

  • 中国长江上游25KM-SMOS土壤水分数据(2010-2016)

    SMOS INRA-CESBIO(SMOS-IC)算法由INRA(国家农学研究所)和CESBIO(生物空间研究中心)设计,用于执行SM和L-VOD的全球检索。SMOS-IC基于Wigneron等人(2017)中定义的L-MEB模型的双参数反转,并将像素视为同质。因此,SMOS-IC的设计基础与2级SM算法相同,但使用了一些简化。具体而言,SMOS-IC没有考虑与处理具有异质土地覆盖区域(森林覆盖区域)、天线模式和复杂SMOS视角几何形状的检索相关的校正。因此,SMOS-IC产品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尽可能独立于辅助数据,以便更加稳健,并受上述修正中潜在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小。SMOS-IC算法和数据集在费尔南德斯-莫兰等人(2017)中进行了描述。可用的土壤湿度产品是第2版,以25公里的EASEv2网格提供,为netcdf格式。本产品在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裁剪,裁剪后区域为中国长江上游,格式为TIFF格式。

    241 2022-10-05

  • 基于风云卫星FY-3B微波成像仪MWRI数据的中国长江日尺度土壤水分数据集(2010-2019)

    本数据集是一个包含10年(2010-2019)的全球日尺度地表土壤水分数据集,分辨率为36 km,采用EASE-Grid2投影坐标系,数据单位为m3/m3. 数据集采用Yao et al.(2017,2021)发展的土壤水分神经网络反演算法,将SMAP的优势传递到FY-3B/MWRI,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SMAP标准土壤水分产品为训练目标,以FY-3B/MWRI的亮温为输入,最终输出长时序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水分精度和SMAP接近,达到5%左右。( 全球14个密集观测站网的验证精度 )。

    202 2022-10-04

  • 中国长江地区1千米分辨率逐日全天气地表土壤水分数据集(2003-2019)

    地表土壤水分(SSM)是了解地球表面水文过程的关键参数。长期以来,被动微波(PM)技术一直是在卫星遥感尺度上估算SSM的主要选择,而另一方面,PM观测的粗分辨率(通常>10 km)阻碍了其在更细尺度上的应用。虽然已经提出了定量研究,以缩小基于卫星PM的SSM的规模,但很少有产品可供公众使用,以满足1km分辨率和全天候条件下每日重访周期的要求。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在中国开发了一种具有所有这些特征的SSM产品。该产品是通过在36 km处对基于AMSR-E和AMSR-2的SSM进行降尺度生成的,涵盖了2003-2019年间两台辐射计的所有在轨时间。MODIS光学反射率数据和在多云条件下填补空白的每日热红外地表温度(LST)是降尺度模型的主要数据输入,以实现SSM降尺度结果的“全天候”质量。4月至9月期间,这一开发的SSM产品的每日图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准完全覆盖。在其他月份,与最初的每日PM观测值相比,开发产品的全国覆盖率也大大提高。我们根据2000多个专业气象和土壤水分观测站的现场土壤水分测量结果对该产品进行了评估,发现该产品的精度在晴空到多云的所有天气条件下都是稳定的,无偏RMSE的站平均值在0.053 vol到0.056 vol之间。此外,评估结果还表明,开发的产品在1km分辨率下明显优于广为人知的SMAP Sentinel(主被动微波)组合SSM产品。这表明,我们开发的产品在改善未来水文过程、农业、水资源和环境管理相关调查方面可能带来的潜在重要效益。本数据集在全国数据集的基础上,裁切出中国西南地区数据进行共享。

    211 2022-10-04

  • 金佛山国家站烂坝靖原生林大样地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2020)

    本数据来自2020年1月1日-12月30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半山腰原生林观测场(E107.1390221°;N29.02°,海拔1525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滥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4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217 2022-09-27

  • 金佛山国家站烂坝靖银杉林样地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2022)

    本数据来自2022年1月1日-8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山下银杉林观测场(E107.1514059°;N29.02175°,海拔1401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烂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2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2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197 2022-09-27

  • 金佛山国家站柑研所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2022)

    本数据来自2022年1月1日-8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柑研所果园观测场(E106.3817569°;N29.76232°,海拔231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虎头村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9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0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9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埋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232 2022-09-27

  • 金佛山国家站隐仙洞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2019)

    本数据来自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隐仙洞原生林观测场(E107.1941206°;N29.06757°,海拔1194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隐仙洞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211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