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实验的观测参数包括归一化离水辐射率、水体悬浮物浓度、水体叶绿素浓度、水体透明度。水色参数地面调查主要在虎头村和歇马两个样地开展试验,基于该区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水体分布数据。在该区域,水体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工养殖的鱼塘。本次试验重点关注对象为水域面积相对较大的开阔区域,在2 km2 的无人机飞行区范围内,上部分别选取重点水域1和重点水域2,长宽比分别为90×200 m和90×75 m;下部选择重点水域3,长宽比为90×700 m的水体开展观测。主要应用橡皮艇布点采样。
254 2022-09-30
叶片采集地点分别选择在槽上、柑橘研究所、虎头村三个无人机飞行区域采集该地区优势物种的新鲜叶片,同时,叶片采集点与SPAD-2、LAI测量点、光合有效辐射测量点吻合。分别在虎头村采集105份样本,在槽上 采集180份样本,在柑橘研究所采集120份样本,共31个物种。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263 2022-09-28
样地内林木起测胸径拟采用5cm,称为样木,不观测胸径小于5cm的小树,需要记录小树的株数。 树种识别:基于调查人员的树木学知识结合林场造林资料识别树种。 胸径测量:采用胸径尺,观测1.3m高度处的样木胸径,若被测单木位于山坡上,调查人员应站在上坡位置进行测量。 树高测量:采用激光测高计,测量样木根部到样地顶部之间的垂直距离。 枝下高测量:利用激光测高仪进行单木枝下高的测量。 生物量计算:样地生物量是每个样地单木生物量加和,单位kg,生物量计算公式参见生物量计算行业标准文件夹下的行业标准文件和相关论文。 平均数高:样地平均树高为所有单木的树高平均值。
234 2022-09-28
本数据来自2022年7月-2023年6月期间在重庆市北碚区虎头村进行的观测数据,依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国家重点项目(21-Y20B01-9001-19/22)。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表示植被地面垂直投影面积与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气候、生态和土壤侵蚀等领域。FVC不仅是反映植被生产能力的理想参数,而且在评估地形差异、气候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也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207 2022-09-24
哨兵2号(Sentinel-2)包含两颗卫星,两颗相同的SENTINEL-2卫星同时运行,相位差180°,在平均海拔786 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每个SENTINEL-2卫星在其轨道上的位置由双频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器测量。通过专用推进系统维持轨道精度。每颗卫星配备了最先进的多光谱成像仪(Multi Spectral Instrument ,MSI),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分辨率为25米,覆盖波段13个(本数据经过筛选保留了常用的8个波段-2、3、4、5、6、8、8A)。可有效用于土地利用和变化检测制图、提供土地覆盖的支持、救灾支持、气候变化监测等。
210 2022-09-29
北碚站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虎头村的常绿阔叶林地内,依托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碚站点的地理坐标为106.319N,29.762E,海拔512.9米。桂花是该区域的主要树种,林地相对平坦。北碚站点安装有SIFSpec自动SIF测量设备,SIFSpec配备的光谱仪为QE65Pro,信噪比为1000,光谱分辨率0.38nm,采样间隔0.16nm,光谱范围640-800nm,SIFSpec系统采用了 "三明治 "测量方法采集数据,本数据集基于3FLD方法反演约760 nm处的SIF值。
194 2022-09-25
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由 NASA 和德国宇航中心(DLR)联合研制。提供Mascon RL06 版本的等效液态水估计的数据,数据提供商分别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 (CSR),喷气动力实验室 (JPL)和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GSFC)。空间分辨率分别为0.25°,0.5°和0.5°。对原始数据进行时间线性插值、中国区域掩膜提取以及坐标系转换后得到中国西南地区GRACE月度海量网格数据(2002-2022),以geotiff文件格式保存。其数据真实可靠,是目前GRACE用于估计陆地水储量变化的主要数据。
211 2022-09-30
该数据集以0.05度(赤道约5公里)的空间分辨率和16天的时间分辨率提供了2014年9月至2020年7月的中国西南地区连续的全球平均日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数据。该产品来自于轨道碳观测站-2(OCO-2)的SIF观测,通过对OCO-2的原生SIF观测和沿OCO-2轨道的MODIS BRDF校正的七波段表面反射率进行人工神经网络(ANN)训练而产生。然后,根据MODIS反射率和土地覆盖率,将训练好的ANN模型应用于预测OCO-2的空白区域的平均每日SIF(mW/m2/nm/sr)。该框架按生物群落和16天的时间步骤进行分层。
203 2022-09-25
该数据集提供了中国长江上游的二级(L2)太阳诱导荧光(SIF)的叶绿素估计值,该估计值来自欧洲航天局(ESA)环境卫星(Envisat)上的Scanning Imaging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for Atmospheric CartograpHY(SCIAMACHY)仪器,光谱分辨率约0.5纳米,波长在734-758纳米之间。提供了从2003-01-01到2012-04-08期间的数据。每个文件都包含每天的原始和偏差调整的太阳诱导荧光,以及质量控制信息和辅助数据。本数据集为740 nm处反演的SIF。
188 2022-09-25
植被荧光自动观测系统架设于重庆市北碚区虎头村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106.3191E, 29.7627N),观测系统距离地面垂直高度为10 m,下垫面为桂花树等绿化乔木。荧光自动观测系统采用QE65 Pro光谱仪,与LI7500RS涡度观测系统实现同步观测。全天候植被荧光观测系统是基于760nm 和687 nm 附近的O2-A和O2-B 暗线内外的波谱观测值,通过3FLD、SFM等算法提取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本设备的核心工作是准同步地测量太阳入射辐照度和植被冠层上行的表观辐亮度。其中太阳入射辐照度通过带余弦校正器的光纤向上观测获取,植被冠层上行的表观辐亮度通过另一光纤观测冠层获取,然后数据通过光纤传输到主机,并进行运算。SIF观测时间长度:2020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其中,10月18日 数据缺失;10月8日、10月20日、11月20日 数据不全。SIF荧光观测数据单位:mW/m2/nm/sr
261 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