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数据集包含了2019年1月16日至12月31日金佛山国家站虎头村农田观测场宇宙射线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虎头村,下垫面是山茶树灌木丛。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6.3192° E, 29.7627° N,海拔473m,位于通量观测塔西侧5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
孔德兵
该数据集包含了2018年4月6日至12月29日金佛山国家站虎头村农田观测场宇宙射线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数据。站点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虎头村,下垫面是山茶树灌木丛。观测点的经纬度是106.3192° E, 29.7627° N,海拔473m,位于通量观测塔西侧5m。仪器探头底部距地面0.5m,采样频率是1小时。宇宙射线仪器的原始观测项目包括:电压Batt(V)、温度T(℃)、相对湿度RH(%)、气压P(hPa)、快中子数N1C(个/小时)、热中子数N2C(个/小时)、快中子采样时间N1ET(s)及热中子采样时间N2ET(s)。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隐仙洞原生林观测场(E107.1941206°;N29.06757°,海拔1194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隐仙洞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槽上退耕观测场(E106°26′32.9″;N29°47′14.8″,海拔591m)的开路涡度观测数据。观测场下垫面为退耕地灌木丛、涡动相关仪的架高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B与CO2/H2O分析仪LI-7500RS之间的距离是15cm。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组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NAN。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
孔德兵, 周云
本数据来自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隐仙洞原生林观测场(E107.1941206°;N29.06757°,海拔1194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隐仙洞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2年1月1日-8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木关流域姜家泉地下河出口观测场(E106.2922861°;N29.68314°,海拔329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青木关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0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木关流域姜家泉地下河出口观测场(E106.2922861°;N29.68314°,海拔329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青木关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0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该数据产品是基于三十万景Landsat影像,结合现有产品自动稳定样本和目视解译样本生产获得,共包括9个一级类型,分别是:农田、森林、灌木、草地、水体、冰雪、荒地、不透水面、湿地;处理流程包括生成训练和测试样本、构建特征、检查分类和时空一致性,以及与其他产品准确性进行对比均在在GEE 平台上实施,以免于数据下载和管理;该数据集基于5463个独立参考样本,产品整体精度为79.31% ;CLCD数据集揭示了1985-2019年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趋势和模式:如不透水面(+148.71%)和地表水(+18.39%)的扩大,耕地(-4.85%)和草地(-3.29%)的减少,森林(+4.34%)的增加。总的来说,我们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和一系列生态工程,揭示了在气候变化下人类活动对区域地表覆盖的影响
黄昕
本数据来自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木关流域姜家泉地下河出口观测场(E106.2922861°;N29.68314°,海拔329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青木关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0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木关流域姜家泉地下河出口观测场(E106.2922861°;N29.68314°,海拔329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青木关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0 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该数据集由ERA5再分析资料驱动WRF模型模拟得到,采用三层嵌套(9km, 3km和1km)进行模拟。该数据集的变量包括近地表气压(hPa)、10m风速(m/s)、2m温度(℃)、2m相对湿度(%)、下行短波辐射(W/m-2)、下行长波辐射(W/m-2)、降水量(mm/h)。数据为NETCDF格式,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水平空间分辨率为1km,投影方式为兰伯特投影。该数据集可以为复杂山区重庆的陆面过程模拟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驱动数据。
郎芹
本数据来自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槽上退耕观测场(E106°44′2.5″;N29°78′74 .7″,海拔591m)的开路涡度观测数据。观测场下垫面为退耕地灌木丛、涡动相关仪的架高5m,采样频率是10Hz,超声朝向是正北向,超声风速温度仪CSAT3B与CO2/H2O分析仪LI-7500RS之间的距离是15cm。观测数据的平均周期为30分钟,一天48组数据,缺失数据标记为NAN。数据时间的含义,如0:30代表0:00-0:30的平均
孔德兵, 顾松巍
本数据来自2018年4月23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木关流域姜家泉地下河出口观测场(E106.2922861°;N29.68314°,海拔329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青木关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0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1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2m和1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0cm、2cm、5cm、10cm、20cm、40cm、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1个),埋在地下5 cm,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2年1月1日-8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半山腰原生林观测场(E107.1390221°;N29.02°,海拔1525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滥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4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1年1月14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半山腰原生林观测场(E107.1390221°;N29.02°,海拔1525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滥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4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刘良云课题研发的1985-2020年地表覆盖精细产品(GLC_FCS30)以课题组2020年最新研发的全球30米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GLC_FCS30-2020)为基准数据,该产品提出了耦合变化检测和动态更新相结合的长时序地表覆盖动态监测方案,利用1984-2020年所有Landsat卫星数据(Landsat TM,ETM+和 OLI)生产了1985 年-2020年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沿用2020年基准数据的分类体系,共包含29个地表覆盖类型,更新周期为5年
刘良云
本数据来自2020年1月1日-12月30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半山腰原生林观测场(E107.1390221°;N29.02°,海拔1525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滥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4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4m和24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2年1月1日-8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山下银杉林观测场(E107.1514059°;N29.02175°,海拔1401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烂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2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2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来自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重庆市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烂坝靖山下银杉林观测场(E107.1514059°;N29.02175°,海拔1401m)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烂坝靖自动气象站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20m处,朝向正北;气压计安装在15m处;翻斗式雨量计安装在20m处;风速与风向传感器分别架设在3m和20m处;四分量辐射仪安装在5 m处,朝向正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安装在5m、10m处,朝向正南;土壤温度探头埋设在地下10cm、20cm、40cm、60cm、80cm、120cm、16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水分探头埋设在地下2cm、5cm、10cm、20cm、40cm、60cm、80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热通量板(3块)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土壤平均温度探头(3个),依次埋设在地下5cm、10 cm、20 cm处,在距离气象塔2m的正南方。每天观测144组数据(每10min),若出现数据的缺失,则由NAN标示。
孔德兵
本数据集是基于土壤剖面和样本汇编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土壤属性进行预测,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范围的土壤属性(砂粒、粘粒、PH、体积密度、有机碳、质地等级)空间分布成图。水平空间分辨率为250m,垂直方向包括六个土层深度:0,10,30,60,100,200cm。格式为GeoTIFF,数据包含6个波段,其中第一到第六个波段依次为土壤粘粒含量在土层深度为0、10、30、60、100、200cm 的值,单位为%。
Tomislav Hengl